草根藝術流露本土情懷

  林偉而夫婦捐贈M+

  西九文化區的M+博物館大樓建築工程現已完成,並預計在今年年底開幕,其展覽以及文藝活動都為萬眾所期待。在文化藝術領域將擔任重要角色的M+,除了會成為香港與海外的橋樑之一,展出的本地作品相信亦會拉近大眾與本地藝術的距離,讓前來的人們從這些滄海遺珠中聆聽香港故事,感受香港的氣息與精神。 文、攝:陳苡楠

  日前,香港知名建築師、收藏家以及藝術家林偉而(William)及夫人林梅若梅(Lavina)決定捐贈位於黃竹坑工作室的90件藝術作品予M+,並將它們命名為「Living Collection」。「Living Collection」帶來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53位藝術家的作品,而香港本地藝術家就在當中佔將近一半的數目。「在2007年到2008年期間,我們開始收藏香港本地藝術品,我們都覺得它們應該得到最好的推廣與發展,讓更多人能夠欣賞到這些作品。」William認為M+不僅有本地和國際的關注,收藏方針亦有一個向外發展的想法,因此將這些藏品交給M+,盼香港藝術家的作品有機會從這個平台展開更多可能性、遇見更多機遇。

  純粹創作難能可貴

  藝術作品既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表達方式,又能作為一種時代的記錄,William和Lavina 過去都會對無論是本地還是國外的藝術作品進行賞析與收藏。

  回想10多年前香港的藝術發展尚未起飛,本地藝術家創作出來的作品即使再優秀也很少被收藏、沒有藝術市場提供平台及支持,作品很多時候甚至要在展覽以後被扔掉。William和Lavina就將其中一些香港藝術家的作品珍而重之地收藏下來,保留至今。「當時我們不但覺得這些藝術品很有意思,而且有屬於它們的價值,這些作品本身就應該被展於美術館中。」William提到這些作品的珍貴之處正正是它們沒有商業價值,因為大部分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都不以經濟利益為出發點,沒有刻意迎合市場,都是純粹的創作,能夠真實呈現藝術家的內心世界,這些特質都讓當時的香港藝術作品變得吸引、並提升了收藏價值。

  草根物料製成藝術品

  有別於已經有經濟支援的藝術家,William提到當時一些本地藝術家因為缺乏資金,他們很多時候都是用草根的物料去進行創作,比如:用圓珠筆和夾板等日常可見的文具去完成他們的作品。另外,由於沒有市場的顧慮,藝術家更願意投放長時間在一幅作品當中。William和Lavina都不約而同舉例藝術家何倩彤於2014年創作的作品《紗薄世界:V For Vegetable》,它以戲院為創作的主題,仔細地將人物的表情和神態清晰刻畫,戲院裏面的座位繪畫得層次分明,展露藝術家創作的用心以及一定的藝術水平。另外,Lavina亦提到藝術家李傑的裝置作品《When I see A Face Like You》,當中的洗手盆、毛巾、牙杯和牙刷等日常用品都很貼近生活,在無形中將觀賞者和作品連結起來,引起共鳴。「能在作品中感受藝術家和香港人的日常,我覺得很有親切感。」Lavina說。

  藝術家楊東龍描繪的雙聯畫作品《黃竹坑—工業大廈及畫像》高達兩米,亦是本次捐贈的焦點作品之一。作品以黃竹坑的變遷和日常作為藍本,觀賞者可以從畫家的視角感受當區小人物的生活狀態以及對該區的情懷。據了解,楊東龍足足用了一年的時間在當區出入,在完成的作品中盡顯黃竹坑的空間細節、點滴與人文故事,也呈現了這一區經歷的變化。「我另一個身份是建築師,也可能因為香港獨特的居住環境,本地藝術家對於空間的處理都讓我相當着迷。」除了空間感,William亦提到香港藝術家的創作普遍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卻同時流露中國畫的特質,是因為他們在求學階段往往受到中國傳統水墨的影響。因此,作品不但展現中西合璧的特色,還流露出一份香港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