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舞笙歌處 似是故人來

  《和舞》西安首演

  高聳的髮髻,飄逸艷麗的衣裙,略顯誇張但又個性十足的腮紅。回眸一望,便是千年……日前,原創舞蹈作品《和舞》於西安首演。舞蹈以陝西西安出土的唐代韓休墓壁畫《樂舞圖》為原型創作,通過舞台藝術使千年文物「活」了起來,不僅拉近了文物與觀眾的距離,同時用觀眾易於接受的表現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弘揚着保護文物文化遺產的理念。 文:李陽波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復現並重建 唐樂舞作品

  舞蹈《和舞》由陝西省舞協副主席、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劉姬娜等原創,陝西師範大學音樂學院學生表演。舞蹈以韓休墓壁畫《樂舞圖》為原型創作,通過舞蹈藝術家對壁畫資料的收集、梳理和分析,以及根據《樂舞圖》圖像對唐代舞蹈形態和意蘊的研究,最終提煉出樂舞壁畫中的舞蹈造型,然後運用現代技術編創手法設計出整套舞蹈動律素材,構建出樂伎舞伎的形象。該舞蹈以作品名字中的「和」為主題思想,創作團隊冀通過舞台藝術創作,復現和重建唐樂舞作品,表現盛唐時期開放包容與民族交融的藝術特徵。

  《和舞》通過對《樂舞圖》壁畫內容的傳承和拓展,以唐代胡騰舞和軟舞的對舞形態,運用雙人舞與樂伎舞和伎群舞交織的編創手法和表現形式,通過演員的演繹從而展現唐代舞蹈的藝術意韻和情感體驗,表現盛唐時期樂舞的姿態韻律。現場演員們的傾情演出,美輪美奐的唐裝和唐妝,再加上唯美的舞台裝飾和燈光,不僅讓觀眾深刻感受到唐代文化藝術開放包容的景象和繁榮自信的精神風貌,同時借助唐墓壁畫素材,向觀眾成功呈現傳統舞蹈的創新性轉化。

  《樂舞圖》再現 大唐流行樂舞風華

  唐代宰相韓滉所作《五牛圖》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舉世聞名。而在歷史上,其父韓休也是一位宰相,在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初期更是備受器重。韓休墓位於西安市長安區少陵原上,該墓葬壁畫保存較好,雖歷經千年但仍未褪色且清晰可見。特別是其中的《樂舞圖》,畫中人物造型多樣,舞者栩栩如生,是近10年來發現的最完整樂舞圖。

  據悉,《樂舞圖》全長4.1米,中間為胡人舞者,深目、高鼻、絡腮鬍。他頭戴白色尖頂胡帽,在暗黃色地氈上右手叉腰、左手高舉,擰腰擺胯,仰身回顧,作旋轉而舞的姿態。右邊的黃色地氈上,是一組5人樂隊,前排所坐3個人分別手持篳篥、箏和箜篌,後排站立兩人,一人吹排簫、一人右臂前伸似乎在伴唱。而在左邊的黃色地氈上,一組6人樂隊分為前後兩排。前排3人分別手持琵琶、笙和銅鈸,後排3人,一人吹橫笛、一人拍板,另外一人左臂前伸似乎在與對方呼應高歌。整個畫面歡樂流暢,深埋地下千年依然獨具神韻,讓觀者無不驚艷震撼。

  壁畫「活化」盛唐氣息

  陝西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瞿石明表示,韓休墓《樂舞圖》壁畫內容對研究中國古代藝術文化、審美觀念的發展演變和絲路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義,「《和舞》力求用現代人的視角、欣賞習慣、知識架構來創作,將傳承與創新融會在作品中來進行展現,不僅通過舞台藝術讓文物『活』了起來,同時對陝西省唐代樂舞藝術的保護、繼承與推廣發展具有一定的探索價值。」

  有專家表示,在中國古代,人們往往信奉「視死如生」的理念,相信人死後亦會在地下過着和生前一樣的生活。盛唐時國家富足,許多貴族在世時生活奢侈,去世後家人亦會奉請繪畫高手,用名貴顏料和寫實的手法,在其墓葬中描繪大量反映逝者日常工作和生活場景的壁畫。「韓休墓中的樂舞圖,正是其生前生活的再現。其中展現的舞蹈形態和內容,不僅引領了當時的社會潮流,也是唐人最為喜歡的娛樂活動。當你站在《和舞》的舞台前,一種自然而來的震撼感,瞬間就像突然穿越到了那個年代,一股盛唐舞樂表演的歡樂場面撲面而來,讓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