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寒風蔓延至中產 政府紓困要加碼


  本港經濟寒風冷颼颼。統計處昨日公布,去年本港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較2019年下跌1,700元,至2.7萬元。同時,金管局數據亦顯示,家庭負債比率逐年上升,去年大升近10%。經濟寒風由基層蔓延至中產,收入全面下降已是不爭事實。在此艱難時期,當局應撥出更多資源,尤其是幫助面臨周期性失業的市民渡過難關。市民亦應更主動配合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種,以加快重啟經濟,才是真正的自救之道。

  本港家庭負債佔本地生產總值比率在過去一年顯著上升。金管局高級助理總裁劉應彬昨日表示,主因是本港經濟自2019年起收縮,去年本地生產總值更錄得有史以來最大的跌幅。借款人入息減少,未償還債務並沒有減少,故此推高家庭負債比率接近10個百分點,預期該比率在未來一段時間仍會維持在較高水平。

  家庭收入減少,物價卻不跌反升。本港上月整體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0.3%,電力燃氣升幅19.3%,兩大超市亦逆市加價。市民百上加斤,政府卻依然相繼批准4間巴士公司加價8.5%至12%不等;港鐵表面按機制減價1.7%,但計及優惠縮水後,實際票價平均加幅高達18%。家庭負債比率上升,但政府偏偏「別出心裁」,以個人債務、透支未來的方式,向失業人士提供特惠利息貸款,應付「殺到埋身」的生計問題,進一步推高陷入困境家庭的借貸比率,市民的無奈和無助是可以想像的。

  疫情無差別衝擊之下,富裕家庭尚有自保之力,但不少中產人士和基層打工仔一樣,都面臨收入減少甚至裁員的威脅,供樓、贍養父母及子女供書教學負擔加重。政府不但對停工及收入減少的市民支援欠奉,還有意向中產開刀「開源」。疫情下佔人口多數的中產自身難保,只能採取保守消費,無可避免會引發「骨牌效應」,令一些從事餐飲散工和家務助理等行業的基層打工仔受波及,亦對經濟復甦進度和企業盈利產生負面影響。

  由於本港疫情尚看不到終點,就業市場和消費市道短期內無可避免仍要面對困境。政府實在不宜「落雨收遮」,而應增撥資源推出更多「逆周期」紓困措施,仿效各地主流做法,向面臨三餐不繼的失業人士提供緊急援助之餘,也幫助有需要的中產家庭紓緩經濟困境,刺激內需,加快復甦。但說到底,惟有盡量提高疫苗接種率,消除疫魔的威脅,讓經濟引擎開動起來、讓市道恢復運作,才能走出經濟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