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道路設計配套需新思維

  談說間

  運輸署近期公布,本地機構或企業可自31日起申請10億元智慧交通基金。運輸署助理署長明言,期望有透過大數據和深入研究車聯網技術的項目,進行創新科技研究和應用,目標是便利出行、提升道路網絡或路面使用效率及改善駕駛安全。

  運輸署此舉方向恰當。港府「資料一線通」提供有關交通運輸和交通意外的數據,既散亂又龐雜,實需借助大數據來整理,找出關聯,理出緒頭,以及因果的關係,才能定出改善之法。若能透過車聯網技術,預測在道路上行駛的車輛,將會與別的車輛發生碰撞,在碰撞前對駕駛者發出警示,並自動調校車輛的行駛速度或方向,這樣或能有效減少交通意外。

  然而,基金目標對象,應包括所有道路使用者。道路使用者除了車輛駕駛者外,還有行人、單車、輪椅使用者。行人又分為體格健壯的和體格虛弱和殘障的,亦有行人手推嬰兒車或載物車。車輛的類別亦非單一,有私家車,上落乘客的巴士、的士和小巴,上落貨物的大中小型貨車等。要方便各個道路使用者的需要,恰當的道路設計和道路設施配套是不可少的。

  香港現時的道路設計以至設施配套,都落後於道路使用者的需要,例如在彌敦道,眾多車輛在路旁上落乘客和貨物,令交通擠塞,行人天橋的設計對行動不便的人不友善。過往不時有行人棄用行人天橋,橫過6條行車線時而遭到交通意外。智慧交通基金無疑對改善交通運輸有幫助,但最重要的,還是當局要心存各式道路使用者的需要,以嶄新的思維,來優化道路的設計和配套,並予以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