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缺人手 外援幫到手?


  過來人指港聘用條件略遜 難吸引大批回流

  特區政府最新推算,醫管局及衞生署目前合共有約700名醫生短缺,若仍主力靠本地醫學院培訓醫生,2040年時全港將欠缺1,949名醫生,而團結香港基金的研究更估算,香港現時欠缺超過1萬名醫生。為紓緩「醫生荒」,政府早前建議,在認可非本地醫學院畢業,並在當地註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可豁免執業試來港註冊。三名非本地培訓醫生以「過來人」身份,剖析對非本地培訓醫生放寬註冊限制,是否能夠紓緩人手短缺下,醫療事故頻生、醫生工作倍受壓力的問題,抑或是幫倒忙?有醫生受訪時坦言,香港的聘用及宜居條件略遜,難吸引大批境外醫生回流。

  回流醫生:放寬境外醫解人手荒

  在香港出生的馬沛恩17歲到澳洲升學,之後入讀當地一所醫學院,回港前是澳洲一個醫療集團的首席醫務官,並在迪肯大學醫學院擔任臨床副教授,至2018年底因為希望女兒接觸中國文化及有較多機會與祖父母相處,毅然回港加入醫管局直至今年初才離職,期間擔任管理工作,見盡香港公營醫療體系因為人手不足,醫療事故頻生,有必要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

  馬沛恩在醫管局工作的短短兩年裏,在質素及安全部門每日跟進不同的醫療事故,深刻體會到香港醫護人手嚴重不足, 除了醫療事故外,公立醫院的護理方式亦因為人手不足而落後於外國。不過,馬沛恩指香港的宜居度不高,估計初期吸引較多醫生回港,但他們未必長期在港發展,故長遠之策仍要考慮開設新的本地醫學院,培訓更多醫生,「培訓專科醫生最少要10年,放寬引入海外醫生雖然解決唔到長遠問題,但係現時唯一選擇,我哋應該要做,要解決現時的問題!」

  海外醫生:「本地薑」可當「盲公竹」

  現時在澳洲執業的港人蕭惠中(圖),先後在美國、英國和澳洲行醫,有關國家均容許非本地培訓醫生憑專科資格免試執業,他說:「考試並非唯一可以確保醫生質素的制度,如果香港日後也實施免試註冊,我會認真考慮返嚟。」蕭惠中早年在美國的大學畢業,一直希望回港工作,方便陪伴年紀老邁父母,執業試是他回流考慮因素之一,「做得醫生大部分都係考試機器,考試對我哋嚟講應該唔係大問題,但你問番我一啲醫學院、平時唔會用到嘅醫科知識,我就要啲時間睇番書,會衡量係唔係值得(返港執業),我父母暫時仲好健康,返香港執業暫時急切性唔高。」

  蕭惠中先後在三個國家免試執業,更體會到香港行醫限制多。蕭惠中建議安排資深醫生作為非本地培訓醫生的「盲公竹」,「外國醫生嚟到新環境好多嘢可能唔知,但多數問題都唔係緊要嘢,醫治方法全世界都差唔多,用藥雖然會有唔同,但大同小異,可能只係牌子唔同,只要有醫生肯幫新醫生已足夠。」

  據政府最新提出的建議,免試的非本地醫生要先在公營醫療機構工作一段時間,才能正式註冊,蕭惠中認為有關規定無可厚非,「保障咗醫療服務水平,如果醫生返嚟即刻開舖私人執業,可能好危險。如果佢哋返嚟要去公立醫院做幾年作過渡,由於公院有完善監管制度,又有不同級別醫生睇住,危險性唔係咁大。」

  公院醫生:指導「外援」憂添壓

  楊萬鋒本身亦是非本地培訓醫生,他在港完成中六課程後獲「拔尖」到北京大學讀醫,2010年畢業後回港透過執業試及實習取得香港執業資格,「我考了兩次,2011年首次考試時兒科臨床試失手,第二年再考先合格,跟住就開始實習,2013年正式取得註冊。」

  楊萬鋒認為,聘請非本地醫學院畢業生以縮短病人輪候時間,未必代表香港醫療質素得以改善,「佢哋未必識做手術,返到嚟都要有大佬傍住做,質素短期內不見得會大幅提升,我所屬嘅兒科未必要做手術,但有好多專科要睇,啱啱畢業一兩年嘅(非本地培訓醫生)睇完,我哋要再睇、再簽名,令中高層醫生的工作量增加。」楊萬鋒指出,公立醫院現時正欠缺中層醫生,更導致專科培訓名額未能增加,「如果政府決定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執業要求,對象亦應限於已具備某些國際認可專科資格的醫生,以確保所引入的醫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