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裝置 點燃武士

  策展再現中意刀劍文化

  中國和意大利的刀劍和武士文化歷史超過兩千年,從古典時期到近代,兩國刀劍文化互相影響。進入21世紀後,隨着科技的進步,中意兩國刀劍文化經歷了重大復興,運用數碼科技使記錄和呈現文化的方式變得不再單一,活態的展示可使觀眾更能細味刀劍武士藝術中的韻味。本港首個以古典刀劍文化為題的多媒體展覽日前在大館展出,帶給觀眾別樣體驗。 文、攝:張美婷 部分圖片由大館提供

  展覽「劍之道:中國與意大利的武士文化」由中華武學會聯合主辦。展覽分為上下兩層,下層為中國和意大利刀劍文化的歷史,展區以顏色劃分兩國的發展史:紅色為中國,藍色是意大利,展區的中央以兵器的展示作時代的劃線,當中展出古典時期至近代的兵器文物。意大利以文藝復興時期作重要據點;中國則以明、清朝作要點講解歷史。

  展覽入口處,一張棍法重疊照片相當吸睛,照片上的主角是展覽策展人趙式慶,主辦方參考一本闡述棍法的書——中國武術名著《劍經》,以當中概念詮釋棍法動作製成影像。棍是劍之源,棍法是集槍、劍二法為一身的武器,棍之運用亦富含劍法技巧,而且花樣也比劍法多。若只用一張照片表達棍法的複雜多變實在不易,於是作品便利用多重曝光效果,選擇了趙式慶表演棍法中的幾十張照片合成的畫面作為《劍經》的影像詮釋,照片中除了看到棍法的重疊影像,也像是展翅的動作。燈箱的展示增強了作品的立體感和層次感,表達更好的效果。

  動畫片段呈現武藝發展

  從展覽中我們可得知,兩國的武藝發展和文化保育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國武術在民間依然傳承着,惟經歷了逾百年的改革嘗試,傳統武藝仍未現代化,只有少數人在守護這文化遺產,古典刀劍文化可說是幾乎被遺忘;反觀意大利,則是保留了大量歐洲古代譜籍,並陸續在政府和私人收藏中被發現和整理。

  文化交流和傳承的內容以展板模式展示,當中有不少動態內容,如3D動畫片段,助觀眾了解展覽中心——中國古典武藝的家族馬氏通備之武藝發展。觀眾可特別注意,上層展出了九龍城寨的相片,原來在香港也有與武術相關的文化遺址,九龍城寨南門正正是與古代中國的尚武精神、刀劍文化最切合的地方。另外,現場設有互動媒體裝置讓觀眾手持控制器模擬劍法動作。

  趙式慶強調展覽加設數碼媒體的元素十分重要,「數碼媒體在我們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要向觀眾展示武術這些動態的東西,如只用傳統的展覽手法展示資訊,內容有限,若要呈現整體的文化,媒體的內容是不能少的部分。」

  復原中國武術籲重視對打

  趙式慶表示,中國武術在復原上遇到困難。他提議要發揚中國武術必須強調及重視對打,「歐洲人實踐實務的精神,從一開始復原武術,他們的競技就在其核心中,而中國武術最大的掣肘是我們的競技發展上沒有對打,甚至很多中國練習武術的人會排斥、畏懼對打,我認為我們要重視對打,把它放在復原的核心上,精神上我們值得向西方武術學習。」

  趙又指,近百年中國武術發展受政治、流行小說和文化的影響太大,「我們先入為主地對中國武術存有幻想,我們在武術定位、思維方面走上了錯誤的方向,因此,我們不是真正去認識,甚至可以說是不願意真正去認識中國古典武藝的真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