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人才流轉 迎接新機遇


  疫情不斷反覆,拖累本港經濟,令就業前景不甚樂觀。香港青年協會青年研究中心成立的「青年創研庫」調查顯示,近四分一青年未來5年擬離港就業,擔心會造成年輕人才流失及加劇本港人力資源短缺。其實這是過慮了。人才流動是國際化都市的正常現象,也是國際化都市繁榮程度的重要標誌。年輕人願意到外面闖一番事業是好事。過去香港的成功,正是因為港人勇於走出去,才成就香港「東方之珠」這個國際化都市的美譽。

  年輕人到外地就業,不應該片面地視為人才外流。很多研究發現,隨着資訊科技和交通運輸的發達,各地人才的大量流動,最終促進了國際化程度提升。一個人到新的地方工作,並不意味着會和原居地完全割裂開,而是會繼續和親朋戚友、舊老闆和舊同事保持一定聯繫,不時交流信息,在適當的情況下互相給對方介紹「着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一項人際關係和協作的研究發現,人走得越遠,這種交流越多,實際的正面效果會更顯著,因此不應把本地人到外地工作視為人才外流,而應視為正常的「人才流轉」(brain circulation),這種流轉不但對知識交流有好處,對各地的經濟都有好處,更可以促進人才的良性流動。

  事實上,本港就業情況正在進一步惡化,失業率升至近17年來最差,高達7%,就業不足率亦升至3.8%。而且本港的產業單一,高新科技產業發展不足,年輕人首先考慮的,應該是香港有沒有能夠讓自己施展才華的產業,有沒有適合自己發展、供自己發揮的機會。況且正如近年來有不少跨國人力資源公司指出,本港培養人才過分囿於一域,因此國際視野遠遜於海外留學的內地和新加坡等地的應徵者。年輕人畢業後先走出去,多掌握一種語言,多磨練幾種技能,在各地多認識些不同文化圈的朋友,擴闊了視野再回來,成功機會自然大為提升。

  人才流動是國際性的趨勢,追求成就、生活品質、更好前途和待遇乃人之常情。面對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巨大機遇,港青應積極尋找各地各處的機會,自我增值,擁抱更廣闊的世界。港府和有關方面不應加以阻撓,而是應推出方便國際人才流動的資訊平台,幫助港青「走出去」,並將國際高端人才「引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