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韻聖宴

  探尋雪域歷史之蹤

  千百年來,在漫長的歷史進程和高原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下,西藏先民們創造出具有鮮明地域與民族特色的燦爛文化,同時留下眾多傳世珍品。「藏韻聖宴——西藏文物珍品展」日前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式開展,100件(組)西藏珍貴文物,在訴說祖先故事、傳承人類優秀歷史文化的同時,亦是西藏和祖國緊密聯繫的歷史見證。 文:李陽波

  本次展覽由陝西省文物局、西藏自治區文物局主辦,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藏自治區羅布林卡管理處和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管理處承辦,展期9個月。展覽匯集了羅布林卡管理處和布達拉宮管理處的100件(組)珍貴文物。這些展品年代跨度遠迄吐蕃、近至新中國成立,包括生活用具、佛造像、唐卡、服飾等,均為同類器物中的精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充分展現千餘年來西藏文化藝術的精髓。

  「展覽通過不同年代的文物和文化遺產,重點展示西藏地區民族文化的多樣性,以及西藏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一歷史史實。」 據西藏自治區羅布林卡管理處講解員巴桑介紹,「藏韻聖宴」展覽設計源自西藏高原的自然風光及藏文化的代表性元素,運用色彩、造型、場景等,讓觀眾感受雪域高原的魅力及藏文化的內在氣質與文化價值。

  唐與吐蕃「和同為一家」

  早在公元7世紀,吐蕃與唐朝已聯繫緊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與唐王朝聯姻,不僅開啟「和同為一家」的歷史淵源,同時促進了唐蕃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隨着唐蕃關係的日益密切,許多漢族人進入西藏,一些吐蕃貴族子弟也進入長安的國子學學習漢文化,兩地往來不絕於途。

  在眾多的展出文物中,「鍍金銅松贊干布坐像」和「清乾隆皇帝敕封八世達賴喇嘛玉冊」兩件文物尤為引人注目。這尊松贊干布銅像高25厘米,寬4.7 厘米,身穿吐蕃服飾、眼神平和、面施金粉,頭頂纏繞布巾並有一尊無量光佛像。銅像整體造型規整、工藝精細、通身鍍金,特別是服裝褶紋、辮紋等刻畫得十分逼真,展現出典型的吐蕃文化特徵,是吐蕃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作。而「清乾隆皇帝敕封八世達賴喇嘛玉冊」一套為8片,不僅是歷史的見證,同時融合鮮明的漢藏文化元素,也傳遞着中央政府對西藏的關懷之情。

  妙相莊嚴「合金尊勝佛母像」

  作為西藏傳統文化的精髓,藏傳佛教在穿梭時空的歷史記憶裏,創造並留下了內容豐富而形式多樣的歷史文化信息載體。除了不同時期的本土造像外,印度、尼泊爾等周邊佛教盛行地區以及中原造像逐漸傳入西藏,使西藏逐漸成為不同地域、不同工藝流派造像的薈萃之地。本次展覽展出的「合金尊勝佛母像」「鍍金銅綠度母立像」和「合金銅質梵文款釋迦牟尼立像」,便是西藏傳統文化造像工藝的傳世佳作。

  珍藏於羅布林卡管理處的「合金尊勝佛母像」,年代大約在15至16世紀。這尊造像上的佛母三頭六臂九眼,頭戴寶冠,身配瓔珞,造像規整精細,形態柔美秀麗。特別是主尊佛母面目慈祥、平和、清秀,身穿天衣, 並裝飾有釧鐲等飾物,坐於寶座中央,妙相莊嚴,栩栩如生。另外一件「鍍金銅指捻轉經筒」,造型別致,較為罕見,轉經筒兩邊為銅鎏金嵌松石舍利塔,技藝精湛,雕刻細緻入微,讓人嘆為觀止。

  《魔女仰卧圖》展唐卡風采

  本次展覽展出一幅《魔女仰卧圖》唐卡,長152.5厘米,圖上的女魔呈頭東腳西仰卧,雙腳微曲,整個作品構思巧妙,細密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彩既描繪了高山、河流及谷地,同時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寺廟。此外,這幅唐卡全部採用金、銀、瑪瑙、珊瑚、珍珠等多種礦物顏料,以及藏紅花、茜草、大黃等植物顏料繪製,顏料純度高,畫面效果濃烈而厚重。不僅時至今日依然還保持着艷麗的色彩,同時魔女的身軀、五官,也都因色彩而異常清晰。

  據介紹,隨着文化交流和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唐卡出現了緙絲、堆繡、刺繡、織錦等工藝製成的唐卡,用料考究,工藝精湛,為唐卡藝術寶庫增添了新的光彩。展覽展出的「時輪根本續布畫唐卡」「彩繪釋迦牟尼傳記唐卡」「密集金剛貼花唐卡」等均是藏地唐卡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