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年談收藏

  以識養藏 由善出發

  在紛繁浩渺的事物中,美的事物總能激盪人的心靈。美是什麼?如何審美?作為從事民間收藏幾十載,創作了《祖源記憶》《鼻煙壺藏品賞析》等數本收藏著作的作家,楊永年有很多經驗可談。日前,楊永年在家中接受記者採訪。他形容自己寫詩與收藏,都是一種對美的追求和捕捉,是一種陶冶人性的過程。 文︰唐王心、張斐、蔡詩瀛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經歷孕育審美經驗

  楊永年1943年出生在重慶涪陵,1985年被香港文匯報聘請為西南地區的特約記者。在記者的崗位上,他不僅走南闖北報道了眾多重大新聞,也見識了世界各地的奇人異寶。「做記者有一個好處,認識的人多,看的東西多,找老師也好找一點。」他憶述因採訪成渝高速公路修建一事,結識了投資人、香港商人徐展堂。徐展堂是投資西南最早的港商,楊永年採寫西南地區新聞多年,二人自此相交。徐展堂是有名的文物收藏鑒賞專家,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大學內共投資興建了8所以其名字命名的藝術館。當時在香港中銀大廈有「徐氏藝術館」。

  楊永年回憶說,二人在相交的過程中發現了彼此都有收藏愛好,當楊永年到香港,徐展堂就帶他參觀徐氏藝術館,一起遊覽摩羅街「淘寶」。這段經歷對於楊永年來說,是大量觀看、交流、學習的過程,對於他的收藏之路意義非凡。「徐先生從收藏的知識方面、行動方面都給了我很多引導和鼓勵。在他的帶領和熏陶下,我有了一點成績,應該感謝他。」楊永年說。

  與人相交是「當下」的機緣,與物相識則是對「古昔」的凝望。幾十年來,因公的採訪、因私的交遊,楊永年走過了很多地方。他形容博物館是每到一處首個要去的場所,「我到女兒那裏去,我跟她說,你帶我去博物館,然後你去忙別的,我自己慢慢看。」他對記者說,審美經驗需要從審美體驗開始,「要不斷地提升你的歷史文化和文學基礎。越是這樣,你在判斷和識別一件事物的時候,就越有底氣。」

  「知識相當於身體裏面的血液,多種營養配合在一起才能建立起營養體系。」楊永年愛書,家中陳設簡單,惟有藏品和書籍羅列,隨手一翻,就可以是一個下午。

  民間收藏從「善」進入

  談話的過程中,楊永年強調最多的是民間收藏。他笑言自己的收藏標準是「值得收藏的不一定美,但美的一定值得收藏。」楊永年認為,博物館收藏的重點是「真」,進行田野考古,代代傳承保存文物,「皇帝的女兒走丟了,你給我找回來,不管她的高矮美醜,只要血管裏流着皇家血液,就給我找出來。」而民間收藏的出發點是「善」。所謂「善」,就是首先看自己喜不喜歡,自己認為漂不漂亮。從「善」的角度去發現這件物品的「美」,最後再來考察它的「真」。「這樣子來完成一個審美經驗與積累的過程。」楊永年說。對於博物館收藏和民間收藏的異同,他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博物館的展示和民間收藏的積累,雖然路徑不同,但都是對美的激活和展示。」

  2012年,中國光彩事業發展促進會提名,中宣部等審核,授予楊永年「2012《榜樣》年度人物」稱號。他認為,從收藏界來講,這是國家對民間收藏的重視。「現在感覺國家對未來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對民間收藏越來越重視了。從整個國家來講,講到了考古的重要。政治局常委會都開會研究,也提到了社會考古。」「社會考古就包括我們民間收藏。」楊永年說,身為民間收藏者,應該在這大好形勢下作出應盡的貢獻。

  講述「龍的傳人」故事

  近些年,楊永年在深圳開辦了《收藏+講習所》系列講座,與人分享自己的收藏經驗,不單傳授,也引導大家一起討論研究。他常對聽眾說,你要有這種底氣,如果不懂,就認認真真地說「對不起,這一點我不懂。或許過兩個月等我學會了,我們再互相交流。」對於自己,他也是這樣的要求,「你說我好,說我不好,我都吸取,為我所用」,楊永年認為,這樣對樹立文化自信有積極作用,能夠很好地去繼承和發揚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談及未來,楊永年表示,想在深圳或在大灣區做一個《「龍」與「龍的傳人」的新故事》展覽。「前不久,我們良渚文化世界申遺成功,良渚文化中間有一個符號形的文化標記,就是所謂的『神人騎獸』,叫『神人徽』。我這些年來收集了很多種在不同玉器造型上的神人徽,可以在上面觀察到良渚文化的發生、發展和流動。」除此之外,還有關於紅山文化「紅山龍」的相關珍貴收藏。楊永年說,為此他已經準備有300餘件展品及解說詞,希望有一天能夠順利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