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無底線 「飯圈」需重塑


  青少年易被帶偏 形成錯誤「三觀」

  巨額集資捲款走人、人肉搜索惡意舉報、私生飯窮追不捨、粉絲擾亂機場秩序……這些關於飯圈(粉絲圈子簡稱)文化極端行為的報道層出不窮,公眾對於規範以青少年為主的「飯圈文化」的呼聲也日漸強烈。去年8月,教育部等6部門印發通知,對誘導未成年人無底線追星、飯圈互撕等不良行為進行重點整治。今年兩會期間,不少代表委員關於規範「飯圈」文化和未成年人「偶像觀」養成的建議,不斷衝上內地社交平台的熱搜榜。

  提案建議,良好的偶像對於未成年人的成長有益,理性的崇拜偶像可以幫助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而出圈的偶像、躺賺的經紀公司享受流量帶來的資源聚集和資本狂歡後,也不能忘了主流價值觀的行為引領作用。飯圈生態,正有待重塑。

  2021年,娛樂產業研究機構藝恩估算,2020 年中國偶像產業總規模或超1,300億人民幣。而在2017年到2020年4年時間裏,愛奇藝、優酷、芒果等平台打造近 30 檔偶像養成節目,前後向娛樂市場輸送了200 多位偶像。出道的偶像要出圈,需要有大批粉絲聚集完成任務。打榜投票、控評卡黑、集資應援等都是新粉到崗要做的義務勞動。愛TA(他/她)就為TA花錢花力氣的新飯圈時代,站姐等角色也應運而生。

  中山大學大三學生小慧經營韓國男團NCT的站子。粉絲每天為偶像花5、6個小時做「數據民工」這樣的義務勞動,小慧坦言,這是很多粉絲的「必修功課」。如今的追星路上,一個粉絲可以在很多的崗位上「為愛發電」。過去一年,小慧感受最深的是,身邊05後出生的粉絲們野蠻生長的勢頭。13、14歲的年紀獨立的想法和分別是非的能力尚未形成,很容易被顏值崇拜、拜金攀比、網絡暴力等不良甚至違法行為帶偏。看到有人不喜歡自己的偶像,輕則謾罵詆毀,重則人肉搜索,普通網友因為懼怕網絡暴力,甚至連打出明星的全名都不敢。

  粉絲眾籌高達4千萬

  與此同時,動輒為偶像一擲千金的行為,也常常讓公眾瞠目結舌。此前就有媒體披露,在一檔「偶像養成類」節目決賽環節,有粉絲網絡眾籌款高達4,000萬人民幣,為自己喜歡的偶像打榜買粉、投票。更不用提日常的控評、刷熱度等操作,這對青少年「三觀」養成也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影響。

  作為30+的站姐,小怪做站子純為追星便利,她不希望通過藝人來謀取金錢等利益。不過,小怪也透露,追星路上有資源可調動,能為自己探班拍攝打開便利渠道。比如,在西南某城市的節目錄製當中,小怪幫製片人解決過金額涉及超10萬人民幣的投影儀設備租賃、找到了合適的老匠人等。如此種種幫忙,也讓小怪拓展了更廣泛的媒介資源,小怪做站姐時還開闢了新的職場機遇,如今她成為芒果TV節目的製片人。在新的崗位,來看其他的追星團體和飯圈文化。小怪感慨,很多時候都替她們覺得不值得。追星的小年輕們花費大把時間和精力,其中很多人節衣縮食為偶像「周邊」買單,卻得不到偶像真正尊重。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區大陳實驗學校校長翁麗芬表示,青少年追星是成長中的正常需求。「但如果是盲目地、過度地,甚至是超出個人家庭經濟承載能力地追星,那可能在心理上有一定缺失。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都需要加以輔導。」

  全國人大代表、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劉守民表示,除了抓好引導教育、健全監督管理機制,追星背後的情感需求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