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優化產業結構 改善就業前景


  最近打開報紙,明顯會感受到一股寒意:戲院全線結業、名店關門、酒樓倒閉……然而,經濟低迷,低處未算低。人力資源顧問公司萬寶盛華大中華昨日發表調查顯示,本港就業展望指數為-2%,而且是亞太區內最差。更讓人不安的是,24%僱主預告下季裁員,多於有意增聘人手的僱主。屋漏雖逢連夜雨,但如能及時因應時代格局,轉變思維,優化產業結構,找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就業難題自可迎刃而解。

  疫情令全球經濟停擺,惟本港錄得亞太區內最差的就業展望指數,再一次證明近年不必要的政治爭拗和前年黑暴橫行,已令本港經濟傷筋動骨。有的年輕人被部分反對派歪理誤導,囿於成見,盲目排斥外來事物,令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本港賴以成功的多元開放等基本特質和市場活力漸漸消失,疫情只不過是壓倒「就業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歸根到底,香港產業結構單一,過於依賴金融地產、旅遊和零售等服務業。曾經提出的醫療、教育、創科、文化創意和環保等「優勢產業」遲遲沒有發展起來,導致本港經濟極易受外圍環境的影響。疫情令遊客卻步,旅遊和零售等支柱產業瞬時冰封,裁員減薪、開工不足等即時殺到埋身,年輕人就業、轉職和向上流動受阻,基層市民更加苦不堪言。

  與此同時,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落井下石,刻意打壓和削減香港的特殊待遇。好在香港有強大的祖國作後盾,回歸以來香港一旦有危機,內地都送「大禮」打救,如今中企同樣紛紛來港上市力挺。「十四五」規劃也給香港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主管港澳事務的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日前亦表示,中央將堅決支持本港解決經濟民生領域的深層次問題。

  本港融入國家發展,並不是意味要放棄自己的特色或優勢。在國家「雙循環」發展戰略下,香港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作為內地和國際市場之間的「超級聯繫人」角色更能夠發揮。「十四五」規劃明確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科中心。香港擁有大量的國際化人才,並有豐富的教育資源,港府及高校應更積極搭橋牽線,向創科和創意產業推薦人才,並與內地相關行業搭建人才輸送平台,憑藉國家的支持,有望構建教育、文創和創科等新的優勢產業,從而豐富完善本港經濟結構,自然能夠創造更多的就業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