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打造共融公園

  雙層規劃 長幼同趣

  生而為人, 一步一歲,由孩童成長為成人,進而步入老年是必然的過程。因年老而引起的身體衰退無可避免,但人類追求有尊嚴的生活並不因年齡而改變。公園的使用無分年齡,它盛載着各年齡層人士的回憶,為大眾提供休憩、玩樂的空間,有展覽早前以跨代共融為題,展出學生們心中的共融公園。 文、攝:張美婷

  是次跨代共融公園設計作品展於旺角麥花臣匯舉行,由油尖旺區議會文化藝術活動統籌委員會及情詩劇團合辦,當中展出了4所小學共80位學生的作品。設計主題以學生最熟悉的空間——公園為出發點,以油麻地文明里休憩處作個案研究,參與計劃的學生在完成課程後需要為文明里休憩處設計公園設施,以營造跨代共融的公共空間。借助設計思考框架,帶領學生重新構思公園的可能性,使之更適合各年齡及身體能力的市民使用。

  作品交區議會作參考

  整個課程以Zoom進行,建築師及藝術家作導師。為了讓學生們更容易代入解決問題的情境,是次主辦方混合了Design Thinking(設計思維)和Drama Education(戲劇教育)的概念教導學生。為幫助學生思考問題,在課程上亦會播放故事短片,以故事形式介紹3類公園使用者的感受:年輕人、殘疾人士和長者。以戲劇故事方式讓學生體會並掌握同理心,助他們了解「設計思維」的第一步。學生從主角的感受中探索問題,從而激發他們思考。除了3類使用者外,主辦方更虛擬了「南瓜議員」的角色,道出當區議員的煩惱,冀學生們能提供公園的改善方案,並設計一座新的公園設施。

  甫踏入展覽場地,則有不同的展板介紹展覽的資訊。入場人士除了可欣賞學生們的作品外,還可在展板上投票選出心目中理想公園的設計應具有何種元素,以及對共融公園的想法意見。是次展覽中更有部分作品會經課程計劃轉成可行的建築平面圖,並遞交到區議會作文明里休憩處的建議規劃。

  建築顧問楊建邦為是次課程的導師之一,提及香港的公園和休憩處設計,曾在國外讀書及生活的他最為感慨,「香港公園的設計對比國外明顯顯得沉悶,設計概念和樣式沒太大變化,公園最常見的就是彩色的堡壘等等的設施,那些通常是歐美設計的公園設施,對公園的管理者康文署而言,這些設施有齊認證,是最快靚正的設施,但只顧增設設施,卻沒有為當區用家及場地設想。」他提到文明里休憩處是新建成的休憩地方,惟場地看似新,卻沒有任何設施,只得長櫈,「樹也不大棵,有簷篷的地方只有3處,長者沒有健身設施、年輕人沒有玩樂場地、梯級對殘疾人士也不太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