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工學國際獎 女學者勝鬚眉

  劉紀美無懼性別歧視 信金子總會發光

  本港工程學術範疇中,資深教學或學術人員(Academic Staff)的男女比例高達9:1。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及計算機工程學系講座教授劉紀美,憑藉複合半導體及元件物理研究上作出的重大貢獻,榮獲國際工程技術學會(IET)頒發J. J. Thomson Medal for Electronics獎,是該獎成立逾四十多年來首位女得獎者,名副其實巾幗不讓鬚眉。劉紀美近日接受訪問時總結自身多年經驗,感嘆女性從事學術工作總感覺是事倍功半,必須花費更多力氣,才有望得相同關注,但她始終深信金子總會發光,只要研究足夠出色,終歸得到認同。

  J. J. Thomson Medal for Electronics獎是以1906年諾貝爾物理學得獎者湯姆森爵士命名,旨在表彰在電子工程範疇上具卓越成就的傑出學者,自1976年成立以來均被男性科學家壟斷。獲頒該獎的劉紀美也是香港極少數的國際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女院士,可謂大有來頭。

  翻查教資會最新數據,可以發現本港八大工程科和科技科的教學人員男女比例一直失衡,於2019/20學年的工科範疇中,以初級教學人員計,平均約每4.5名男性才有一名女性;在高級教員方面,全港只有45名女性,男性則有433名,比例約9:1,足見女性學者是理工科的「稀有分子」。劉紀美畢業於香港培正中學,並獲中大生物系取錄,但因被生物名詞嚇怕,所以轉到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升學。學士及碩士畢業後,她輾轉往電子工程範疇發展。

  曾被批爭飯食 中國女人應留家顧孩

  多年來,劉紀美致力研究LED半導體電子元件,成功研發面積在約一平方厘米的小熒幕上播放彩色動畫,並吸引大型科技公司向其了解合作前景,而這只是她芸芸研究的其中一項。

  總結多年學術經驗,劉紀美自覺「女性科學家」這個身份有利有弊,「在男多女少的學術界別,女性或許更能吸引目光,男科學家會覺得,這位女性做的研究挺有趣,印象較為深刻。」她亦曾遇過性別歧視,不論是國際還是華人學術圈子均曾發生,「有人會批評,我做的研究也不怎麼樣。甚至聽到轉述,說中國女人就應該留在家裏照顧孩子,怎會來『爭飯食』呢?」

  劉紀美慨嘆道:「在我數十年的經驗裏面看到,女性做學術似乎總是事倍功半,我們要做得比同行更好、更多,才能獲得同樣的關注度。」成為首位獲取J. J. Thomson Medal for Electronics獎的女性,她說這也許證明女性同樣擁有獲得認同及平等待遇的能力。面對無理的聲音及惡意批評,她直言:「我也不會感到有什麼壓力,我幹嘛要理他們?我自己做自己的研究,做到最好,總會有人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