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今追昔 牛年話牛

  西安博物院春牛入駐

  中國文物報社聯合西安博物院等44家文博機構,共同策劃以「牛轉乾坤」為主題的辛丑(牛年)新春生肖文物聯展,通過90多件館藏牛文物及百幅藝術品圖片,從歷史、文化、藝術、民俗等視角講述牛的故事,展示牛的精神,觀者不僅能從展中感知牛年勤奮耕耘、努力耕作的拚搏精神,更能在一件件牛的作品中,探知中華民族年俗文化的韻味與傳承。 文、攝:李陽波

  五子登科犀牛望月

  「五子登科」來源於我國古代一個著名的民間故事。據傳中國五代後周時期,燕山府竇禹鈞的5個兒子品學兼優,先後登科及第,故稱「五子登科」。《三字經》亦有:「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稱頌竇禹鈞教子有方。「五子登科」後來成為我國傳統吉祥圖案,寄託了人們對兒女學業成功的期盼。此次展出的明代「五子登科」銘帶牛座銅鏡,牛呈伏卧狀,牛回首看向背上的銅鏡,其形如「犀牛望月」,銅鏡上有四字銘文「五子登科」。專家表示,將「五子登科」銅鏡和牛結合在一起,不僅是一種吉祥的祝福,同時也說明牛在中國古代各個領域的強大影響力。

  與「五子登科」同排展出的還有一件宋代的犀牛望月銅鏡,這件銅鏡的背後亦有着一個千古流傳的典故。據傳犀牛原來是天上的一位神將,受玉皇大帝的指派,下界傳達起居規範,要求人們「一日一餐三打扮」,注重禮儀。而犀牛下界後,被人間的繁華擾亂了心神,將旨意傳錯。玉帝大怒,罰它下界。由於犀牛日夜思念天宮生活,一到晚上就抬頭望月,於是便有了「犀牛望月」,比喻見到的不全面。這枚犀牛望月銅鏡更像是一面警醒鏡,時刻提醒人們應放寬視野,做事情不能以一概全。

  牛郎織女相傳千年

  牛郎織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民間愛情故事傳說,七月七鵲橋相會曾感動無數人。此次亦展出一件宋代牛郎織女銅鏡,這件銅鏡直徑22.2厘米,背面紋樣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雲間月亮當空高掛,中部河水波濤翻滾,鈕左一位仕女,隨波而來,鈕右有一位身着短襯的男子拱手而立,下部岸邊卧着一頭牛。這幅「月夜星空集飛鵲,月下渡橋見故人」的畫面,寧靜、神秘、浪漫,如夢似幻的朦朧氛圍,讓人不禁遐想連連。

  展覽主辦方表示,數千年來,牛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位置。牛孔武有力而能擔負重任,耕地、拉車、負重,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了無可替代的幫助;牛堅韌不拔、開拓向前、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的品性,也被世人所認可。出於對牛的喜愛,古人將牛的藝術形象廣泛應用在器皿、兵器、工具、樂器、裝飾品的裝飾上,為今人探討農業、宗教、貿易、民俗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牧牛意趣怡然自得

  牛是一種親切而溫和的動物,忠厚老實值得人們信賴。在我國古代,人們將牛作為坐騎,或駕車的役畜,常與老人、孩童、淑女為伴。在民間神話中,道家亦常騎青牛,「老子李耳,乘青牛西遊」的傳說就廣為流傳,仙人騎牛、牧牛童子都是中國古代繪畫中的常見形象。展覽展出的清代《楊子鶴乳牛圖》和清代青花山水人物牽牛紋盤,正是這種意境的體現。古代畫家筆下的牛,壯實強健、神態生動,被描繪得逼真傳神,詩趣盎然。乘牛、牧牛間心意情趣,躍然紙上,流傳千年。

  童子牧牛也是中國古代繪畫和雕塑中的常見形象,展覽還展出了一件宋代牧童騎牛銅像。這件文物小巧精緻,童子倚牛而坐,牛卧於前,兩牛角高高昂起,人牛同向眺望。阡陌小景,洋溢着春意盎然、朝氣蓬勃的氣氛,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美如畫的田園風光,以及刻畫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了中國古代文人雅士所追求的悠閒童趣、怡然自得和快樂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