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品潮州工夫茶文化

  千年古宅變茶博物館

  在潮州城區的牌坊街,至今仍保留着一大片古色古香的潮州傳統民居,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館掩映其中。這座典型潮州獨特風格的清代建築,簡約而儒雅,館內200多件珍貴的中國茶道器物,以夏、商、周到近代的一系列茶器發展軌跡作為整個陳列的情節線索,演繹着近五千年傳承的中國茶文化底蘊。 文、攝:李望賢

  秋日夜晚,涼風習習,在館內的天井裏,一台方桌,一把紫砂壺,三個小茶杯,伴着紅泥小火爐,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館館長方雲帆向筆者暢談對潮州工夫茶文化的理解,以及博物館的「前世今生」。

  歷代茶器展茶文化變遷

  方雲帆介紹,工夫茶所運用的瀹飲法,即沸水直接沖泡茶葉的方法,最早、最原始的方式出現在中唐時期。唐代陸羽在《茶經.飲》中記載:「有觕茶、散茶、末茶、餅茶者,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中,以湯沃焉,謂之痷茶。」在唐代,這種泡茶法成為上層人士日常飲茶的習慣之一,所用的茶具與其他飲茶方式所用的茶具相差不遠。

  宋代時,研碎沖飲法和全葉沖泡法並存。北宋末年,全葉瀹飲法已經在民間流傳,經趙伯駒進獻給宋高宗。用沸水泡茶,即飲,不加他物的瀹飲法自此進入南宋宮廷。此時的瀹飲法所用茶具已經有了自己的個性化發展,一式三件,由帶茶漏的盅形茶具、套裝在茶漏下方的束口茶盞以及用於品飲的小茶盞組成。潮府工夫茶文化博物館內收藏了這個時期的一套典型茶器,是迄今發現的唯一一套宋代潮州工夫茶茶器。

  工夫茶在明代晚期明代文學家張岱寫的散文《閔老子茶》中寫道:「自起當爐。茶旋煮,速如風雨。導至一室,明窗淨几,荊溪壺、成宣窯磁甌十餘種,皆精絕。燈下視茶色,與磁甌無別,而香氣逼人,余叫絕。」根據這樣的記載,此時使用的器具已經開始有了現代潮州工夫茶具的特徵。

  出生於潮州的方雲帆,祖籍潮州府普寧縣,曾祖父是個清代秀才,爺爺在書香門第中長大,做生意之餘,對茶道有所研究,有時候碰到與茶有關的古器物,就會收集起來。數年前,方雲帆接待到潮州遊玩的同學時,萌生了籌建工夫茶文化博物館的想法,「希望能夠有一座博物館把潮州工夫茶的文化和歷史講清楚。」幾經輾轉,他找到了宰輔巷的一座明清老宅子。「第一眼看到它時,滿目瘡痍,破落得很。走着走着,從它的主體架構中,依稀看到了歷史原貌,彷彿見到了輝煌時的模樣。我一下子喜歡上了它。」

  以個人之力,修繕破落老宅,籌建博物館,絕非易事,出於家學淵源和對工夫茶文化的熱愛,方雲帆義無反顧投身其中。為了更好地恢復宅子的原貌,方雲帆在細節上可謂「吹毛求疵」,「在修復的過程中,我們每個細節上都盡全力去做。印亭屋頂上的瓦,有七層之多,當時專業做古建築的師傅說,其實有兩層就足夠了。但是我仍堅持修舊如舊,恢復七層瓦。屋頂還有一些嵌瓷殘片,在明末清初時期,潮州嵌瓷是相當精彩的,那我們也把這份精彩修復起來吧。原先的老木雕基本被破壞完了,我將我父親和我這些年來收集的老木雕構件拿出來,再從各處搜集清代的老木雕構件,補充上去。古建築皆用卯榫結構,不用一顆釘子就能使建築屹立千年,我們請來了當地專業的老木工,七十多歲了,一刀一錘,仔仔細細。」